pos機打印出來是白紙,假銀行卡是如何造出來的

 新聞資訊  |   2023-04-29 09:17  |  投稿人:pos機之家

網上有很多關于pos機打印出來是白紙,假銀行卡是如何造出來的的知識,也有很多人為大家解答關于pos機打印出來是白紙的問題,今天pos機之家(www.tjfsxbj.com)為大家整理了關于這方面的知識,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本文目錄一覽:

1、pos機打印出來是白紙

pos機打印出來是白紙

【案例導讀】

存取款回單與ATM機異常;假卡是如何造出來的?;真卡犯罪魔高一尺;誰該承擔風險;如何阻止銀行卡犯罪

【案例正文】

持卡人、發(fā)卡銀行、刷卡場所三者之間該如何分擔責任?技術升級、法規(guī)完善、信用制度建設—杜絕銀行卡犯罪有沒有終極方案?

在線銀行和互聯網問世之前,如果看見有人在垃圾桶中翻找東西,在大多數情況下,你可以把他們當作流浪漢,認為他們不會對你構成任何威脅。不過,如果你今天看到有人在滿是廢棄文件的垃圾桶里亂翻,那么,他可能會是一個高智商的犯罪分子,或者他受雇于這樣的人—他可能是在那里尋找與銀行卡賬號有關的東西,以供他或同伙作案使用。

存取款回單與ATM機異常

今年8月13日,利用偽卡盜取儲戶資金的慣犯徐正國被捕,在此之前,人們絕對想不到自己通過ATM機進行存取款交易之后,隨手丟棄在一旁垃圾桶中的存取款回單,正被人以400元每張的高價收購,一些無業(yè)游民因此幾乎不勞而獲地成為了高收入者。不過,幾百元一張的收購成本,對于這些存取款回單的買主來說,實在是微不足道的,借由這些回單上的持卡人帳戶信息及通過其他渠道獲取的密碼信息等,其獲取的非法財物遠遠超出那些撿拾回單者的想象。這是因為ATM犯罪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盜竊者必須獲得持卡人的用戶密碼和賬號,然后再通過偽造假卡的手法從ATM機上或通過網絡將錢取走或消費掉。

ATM犯罪有兩個步驟缺少不了,一是用戶密碼和賬號的取得;另外一個是偽造假卡。通過在ATM機周圍安裝針孔探頭等微型攝像裝置,犯罪分子可以“全程實況轉播”銀行卡用戶在輸入密碼時的手形,從而“破譯”出密碼。而銀行卡帳戶則不容易被攝像裝置偷窺到。但在ATM機打印出的存取款回單中,賬號信息卻赫然紙上。很多用戶交易完之后,往往將存取款回單往ATM機旁的垃圾桶里隨手一扔,殊不知很可能正有人靜候一旁。

了解這些犯罪手段,有利于持卡人增強銀行卡安全保護的意識。上述案例表明,在進行ATM操作時,持卡人的警惕心理是必不可少的,同時,在處理存取款回單等看似無關緊要的文件時,要么選擇不打印,打印了最好是自己帶走并妥善處理。

如果說在ATM機上安裝微型攝像機的做法多少有些令持卡人防不勝防和無可奈何的話,以下的一些做法卻是犯罪分子有意利用了用戶不夠警惕和細心的特點。例如故意對ATM機進行“技術改造”,以騙取持卡人的密碼甚至連銀行卡都吞掉。

對于消費者來說,在網絡上進行任何交易,除了注意屏幕的畫面內容之外,更要小心檢查瀏覽器所顯示的網址是否有異狀。

遭遇窺視、改造這類犯罪手段的不僅僅是ATM和網上銀行,銀行卡的另一受理終端—POS也不能幸免于難。除了勾結商場收銀人員進行假卡消費,或是利用假POS騙取持卡人賬號和密碼信息等手段之外,一些高智商的犯罪分子也能夠通過截獲商場POS與銀行主機之間的通信線路來獲取客戶的賬號和密碼信息。

假卡是如何造出來的?

取得賬號和密碼只是實施ATM犯罪的兩個必要條件之一。除了在在線銀行或網上商店進行劃款、付費之外,一般在ATM機取現或在商場消費仍需要有劃卡這一步驟,因此,假卡的制作是上述ATM犯罪或POS犯罪的另一必要條件。那么,與被盜用卡的卡號和密碼相同的假卡是如何制造出來的?這些假卡又是如何在銀行的卡業(yè)務系統—包括自動柜員機、商場POS機、銀行柜臺等受理終端蒙混過關的呢?這個問題依然籠罩著神秘面紗:銀行擔心談論細節(jié)會引起仿效,已落網的犯罪分子沒有披漏這些細節(jié)的自由,而那些仍躲在暗處與警方周旋的不法分子更不可能自爆犯罪技巧。不過有一份資料顯示,在美國只要有錢就可以從市場上購買到犯罪所需的制作假身份證、假信用卡的機器設備、條形碼讀寫機和系統程序。這份資料同時談到,這些設備目前在亞洲國家也出現了。

在實際的操作中,偽造身份證來凍結合法持卡人的帳戶,然后重新辦理一個新帳戶也是取代假卡的伎倆之一。

不過,信用卡和電子商務的普及讓假卡的制作不那么必要了。只要知道了信用卡賬號,不需要出示信用卡和密碼,甚至不需要簽名,就能在網上商店下單和劃帳了。盡管Visa和萬事達都在推行信用卡的網上安全認證標準,但畢竟還沒有100%地普及。而且,獲取賬號本身也變得非常容易了。曾有國外黑客破解了通行于世界的信用卡號編排邏輯,而且把信用卡號產生器(Credit Wizard 1.1)程序公布在網站上,供人自由下載。這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得以透過該信用卡號產生器程序獲取卡號,再以冒用的卡號上網購物。有一個曹姓被害人所持有的卡號就連續(xù)被盜刷,經其向發(fā)卡銀行申訴,發(fā)現該筆帳只有卡號相同,卡的有效日期及持卡人基本資料、姓名、地址等完全不同。

真卡犯罪魔高一尺

韓國人金助炫及其背后的龐大信用卡詐騙團伙讓中國人看到了信用卡真卡犯罪的隱蔽性和危險性。假卡犯罪案件發(fā)生的可能性也許會因銀行硬件設備的逐漸改善和用戶安全防范意識的增強而降低。而最令人防不勝防,也是目前國際社會最常見的信用卡犯罪則是利用真正信用卡的詐騙活動——犯罪團伙用各種手段竊取人們的身份及財務資料,并暗自申領信用卡、駕照等證件進行惡意透支等詐騙活動。數據顯示,在身份盜用猖獗的美國,每年的受害者高達75萬人;在因身份盜用而造成的各種消費詐騙案件中,信用卡詐騙案占到了案件總數的42%。應該說,金助炫的落網有些偶然。

如果不是其在大連一涉外酒店過于頻繁地用國際信用卡消費、提取現金的行為被中國銀行大連分行監(jiān)測到并引起懷疑,最后向警方報案并迅速將其抓獲的話,金及其同伙很有可能繼續(xù)其已在中國境內進行了數月之久的逍遙之旅,因為他所持有的上百張信用卡全都具備正規(guī)銀行“出身”,是確確實實有著循環(huán)信用、可在全球透支消費的國際信用卡。

誰該承擔風險

在大量銀行卡犯罪的案例中,犯罪分子不僅侵占了持卡人的大量資金,而且損害了持卡人對于銀行卡安全性的信任感,同時也損害了銀行的形象。即使有的犯罪分子被抓獲,其造成的經濟損失也不能全部追回。但關鍵問題是,資金被大量侵占的損失該由誰來承擔呢?也就是說,有關銀行卡使用的種種風險,該由誰來承擔?

POS機消費一般都要求商家核對持卡人的簽名,信用卡更是如此,因為這是對付假卡犯罪的最后一道防線,對于刷卡無需密碼的信用卡而言,這更是唯一一道防線。但國內商家往往在這一道手續(xù)上采取馬馬虎虎的態(tài)度。好多起銀行卡被盜用的案例都顯示出刷卡人的簽名與卡主的簽名明顯筆跡不同,甚至連名字都寫錯了,在POS柜臺卻暢通無阻。因為在國內,商家只享受銀行卡消費帶來的營業(yè)額增長的好處,卻并不承擔假卡消費的任何風險。風險都由持卡人和銀行承擔了。那么,持卡人和銀行是如何承擔風險的?關于假卡犯罪,有些業(yè)內專家認為,對于密碼和賬號的遺失,客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假卡的暢通無阻則至少說明了銀行尚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但這種說法有其片面之處:持卡人的密碼并不都是因為持卡人對密碼保管不當而泄漏的。例如前面介紹的在銀行卡自助終端安裝微型攝像機,在自助銀行門口安裝偽造的刷卡器,對ATM機進行改造等,這些犯罪手段造成的密碼泄漏并非持卡人的主動過失,說客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顯然言之過甚。相反,對這些犯罪手段的防范和破除是銀行不可推卸的責任,銀行應該通過對ATM等機器的維護、檢測來保證持卡人的使用安全。而假卡的通行,更是銀行必須通過技術進步來解決的問題。

保障卡交易安全的另一道最重要的防線在于個人信用體系的健全,在發(fā)達國家,絕大部分消費行為都是通過銀行卡來完成,現金交易可謂少之又少,但這種對于卡交易的高度依賴,是建立在發(fā)達國家高度成熟和完善的信用體系的基礎之上的。在這些國家,幾乎所有的生活消費都與信用掛鉤,信用不好,生活中可能障礙重重。如果惡意消費或者盜用他人信用記錄,不但是犯法行為,而且一旦上了個人信用體系黑名單,今后可謂麻煩不斷。正是由于這種行為可能引起的一系列嚴重后果,才警戒了那些有非分之想的人,從而也保證了持卡人的利益。

此外,國外對于持卡人與銀行間發(fā)生的消費交易爭議,也采取了相信消費者的態(tài)度,如消費者對消費賬單提出異議,指出自己未發(fā)生這筆消費,銀行一般都采取信任消費者的態(tài)度,會把這筆爭議金額返還。但這一點,也是基于完善的信用體系基礎之上的,因為在個人信用征信體制完善的社會,個人如果對銀行進行惡意欺詐,其信用記錄上會染上很大污點,可謂得不償失。

但在國內,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雖然在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已經啟動,但目前實質性的進展并不大。誰能保證某筆交易或劃款不是持卡人自己所為然后謊稱被盜用呢?有鑒于這一點,對于消費交易爭議,銀行只能各自制定各自的標準。一位業(yè)內專家表示,在成熟的銀行卡市場,持卡人應該是零風險的,但顯然國內離這個理想狀態(tài)還很遠。

如何阻止銀行卡犯罪

顯然技術升級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銀行卡的風險。例如在類似于韓國人金助炫的真卡犯罪案件中,如果國內收單行能夠按照國際組織的規(guī)范來進行收單的操作,也就是說,按照國際組織所要求的效率來傳接信用卡支付單據,那么,這次金融欺詐的所有損失都應該是韓國發(fā)卡行的,收單行并沒有風險。因為這些卡的產生在于發(fā)卡行的征信不嚴。而信息傳遞效率的提高,正在于銀行系統聯網整合的程度。

在防止偽卡犯罪方面,磁條卡升級到IC卡的聲音目前似乎占據了上風。由萬事達卡(MasterCard)和維薩(Visa)倡導的智能卡標準在全球引起了不小的震動。該規(guī)定表示,在由萬事達卡和維薩制定的智能卡標準中,如果歐洲在2005年,亞太區(qū)2006年,全球2008年前,ATM仍沒有應用EMVCo認證的智能卡技術,該交易相關的銀行或金融機構將自行承擔遭受欺詐的責任。

國內銀行業(yè)對此發(fā)出了不同的聲音。業(yè)內人士認為非營利的國際銀行組織實際代表了其大會員——外資銀行巨頭們的利益訴求,高舉“安全牌”的背后隱藏的是以標準先行來搶占中國銀行卡市場的商業(yè)野心,智能卡并不能完全防范信用卡犯罪。雖然IC卡的復制難度和復制成本比磁條卡要高出很多,但那點成本相對于偽卡盜用的巨大誘惑來說,又算得了什么呢?不是還有人用400元一張的高價來收購區(qū)區(qū)一張存取款回單么?

金融電子化水平的高低,不但決定著銀行工作效率的高低,也決定著防范風險能力的大小。前面所述的信用卡詐騙犯罪就是利用銀行電子化水平較低、銀行與特約商戶交單的時間差等,逃避發(fā)卡中心授權,短時間在限額內多頭多次消費而得逞的。因此,發(fā)卡行應當加大投入人力財力,加速提高電子化設備的應用水平,開發(fā)出具有較強抵御風險能力的軟件。

目前我國各商業(yè)銀行對信用卡申辦人、擔保人的資信調查一般是通過電話、信函等方式進行,每家銀行對申領人所做的一套調查都只適用于本行,不能與其他銀行共享。換言之,銀行只能依靠自身的調查獲得第一手資料,這樣勢必會導致各商業(yè)銀行因對同一客戶進行資信調查而造成重復勞動及信息資源浪費,且各銀行單獨的資信調查也具有局限性和不完全性,很容易讓不法之徒有機可乘。為此,各發(fā)卡銀行之間應共同設立專門的信用信息交換機構,把自己獲得的持卡人信用資料與其他發(fā)卡銀行共享,這樣,不但避免重復勞動、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防止相同風險事件的重復發(fā)生,對保護銀行業(yè)共同的利益是非常有效的。

這種個人信息共享機構最終應該發(fā)展為獨立的個人資信機構。要與公安機關戶政管理部門建立合作關系,通過計算機來驗證辦卡人身份證件的有效性,檢查辦卡人是否有過刑事犯罪記錄等情況,這樣就能有效阻止使用偽、冒身份證件或有不良信用記錄的人辦理信用卡。還要與稅務、保險部門聯網,了解申請人的稅收、保險費用的繳納情況,準確掌握持卡人的還款能力。

另外,依據發(fā)達國家信用卡業(yè)務發(fā)展的經驗,加強有關金融交易的立法,利用法律明確持卡人及銀行的權利與義務,明確利用信用卡犯罪、違約的概念及范疇,明確違約的責任與處罰等,是保護銀行利益、防范個人信用風險的根本保證。以信用卡業(yè)務較為發(fā)達的美國為例,關于消費信貸和信用卡相關法律有:《高利貸法》、《貸款實情法》、《公正信用記帳法》、《信貸機會均等法》、《公正資信報告法令》、《公正索回債款行為法》等,這些法規(guī)對信用卡業(yè)務的規(guī)范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我國在信用卡立法方面還存在很大的空白區(qū)域。

在談及卡的安全性上,大多數銀行界人士表示,安全性涉及的方面較多,既有上述卡的原因也有管理、法規(guī)等人為的原因,就技術層面來說,芯片卡也并非絕對安全。新的技術一出現馬上就會出現針對這項技術的犯罪,犯罪并不是絕對靠技術就能阻止的,而且一項新的技術的運用成本比較高,技術更新比較快,很難對整個系統進行全面、徹底的改善。

以上就是關于pos機打印出來是白紙,假銀行卡是如何造出來的的知識,后面我們會繼續(xù)為大家整理關于pos機打印出來是白紙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轉發(fā)請帶上網址:http://www.tjfsxbj.com/news/35247.html

你可能會喜歡: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babsan@163.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